这篇评论原名是《筑牢中国标准基石,撑起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大厦》,正文如下: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阔征程中,标准,这个看似平凡却又意义非凡的元素,正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全面部署各领域改革时,多次提及标准化工作,这无疑将标准推向了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建设的聚光灯下。
标准贯穿于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各个重要领域,是基础性技术制度建设的重要部分,更是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建设的有力支撑保障,堪称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础。
一、标准为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提供精准技术支撑
标准,作为一种技术规范,在国家制度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定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对标准的定义——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标准视为体现最新技术水平的技术规则,都明确了标准的技术性本质。
与法律法规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权力与行为约束不同,标准深入到微观世界。它依赖科技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产品、服务、过程管理等给出精准的定性和定量要求,解决事物“是什么”的认知统一问题,给出事情“怎么做”的技术规则。在食品生产领域,标准的作用尤为显著。从源头的原材料选取,何种土壤、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符合标准,到加工流程中温度、湿度、时间等参数的精确控制,再到成品质量检测时各项营养成分、微生物指标的严格限定,每一个环节都有细致标准。这些标准让食品安全法规政策不再是空中楼阁,能够实实在在地落地执行,守护着民众“舌尖上的安全”。反过来看,标准也只有紧密承接和落实法规政策,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价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秩序保驾护航。
二、标准在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中筑牢根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奠定了标准在国家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标准犹如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等宏观制度,另一头深入微观领域,为具体事物提供合理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技术规则和行为指南。
以建筑行业为例,标准贯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在建筑材料环节,从钢材的强度标准、水泥的标号标准,到各类新型环保材料的性能标准,决定了建筑的基本质量;建筑结构设计标准,规定了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防风、抗压等设计指标,保障建筑在各种自然条件下的安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标准,从工人的防护装备佩戴到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布置,构建起安全作业的防线。这些标准构成了建筑行业的基本制度框架,是保障建筑质量与安全的深层社会秩序建构。同时,它们又将建筑行业相关法规政策细化、延伸到具体操作层面,使得宏观制度得以有效落实。可以说,标准是连接宏观制度与微观实践的关键纽带。建立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必须重视标准与其他制度的配套建设和综合运用,让标准在其基础性位置上发挥最大效能,实现不同层级制度安排的协同共进。
三、标准在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中彰显战略价值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标准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从“健全国家标准体系,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到“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再到“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划”,无一不体现出标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领制高点。标准具有排他性,一旦某种标准被确立,它所选择并锁定的技术路径将主导市场,其他技术路径则可能被边缘化。在5G通信技术领域,我国凭借积极参与并主导部分标准的制定,在全球5G产业发展中脱颖而出。我国制定的5G标准涵盖了通信频段、信号传输速率、网络架构等关键要素,为我国5G基站建设、终端设备研发生产以及相关应用场景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塑造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5G产业生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在国际贸易领域,标准更是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如果我国企业能够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就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优势地位,推动我国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标准体系,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坚实的底层逻辑,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未来。
标准,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础,在技术支撑、基础地位和战略价值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标准的重要性,加强标准建设,让标准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的强劲动力,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属于标准的辉煌篇章,以标准之力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制度根基。
标准业务相关业务请联系:标准部副部长梁溢维 15767439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