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当前的位置:
详情
【协会动态】协会执行会长范丛明当选深圳市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副主席
来源: | 作者:AI生 | 发布时间: 2025-11-26 | 87 次浏览 | 分享到:

11月25日,深圳市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深AI研学”光明实验室专场活动召开。活动选举产生首届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通过企研深度对话、前沿技术研学,为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刘俊琳,市工商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耿绍炜,人工智能委员会召集人、首批委员等50余人参加活动。


成立大会上,人工智能委员会召集人详细介绍了筹备情况及委员名单。经全体委员集体表决,通过主席团名单,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当选委员会主席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常务秘书长、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范丛明、深圳思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沈小勇、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郑文先等当选主席团成员。人工智能是深圳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争赛道’,人工智能委员会的成立,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应时之举,更是服务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的务实之策。

刘俊琳致辞时表示,成立人工智能委员会是市工商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精神,践行《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部署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落实市工商联专门委员会体系组建工作、完善行业服务体系的关键举措。

围绕人工智能委员会发展,刘俊琳从“专委会为何成立、成立后做什么、具体怎么做”三方面展开介绍,希望专委会以高站位谋划、以大格局推进,主动担当作为,奋力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先机;坚定政治方向与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企业将自身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大局;坚持团结一致、深化务实合作,牵头推动全国人工智能相关标准制定,加强行业自身治理与合规建设,树立产业发展标杆。同时,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专委会的专业优势与前瞻视野,持续提升建言献策质效。


新当选的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肖京作任职发言,他表示将牢记使命主动担当作为,依托专委会平台凝聚全体委员的技术积累与产业经验优势,聚焦算力普惠、场景融合应用等关键领域攻坚克难。同时,积极搭建政企对接、供需匹配、资源共享的产业服务平台,协助企业破解政策落地、算力成本高、技术转化不畅等实际难题,为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未来将着力把委员会打造成汇聚全球AI产业资源、强化全链条服务支撑、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优质服务平台,引领更多民营企业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助力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为深圳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筑牢产业根基。


人工智能委员会成立后的首场活动——“深AI研学”专场活动上,委员会副主席范丛明围绕国家战略与地方政策支撑、产业规模与生态布局、核心领域突破与产品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与市场潜力四大方面,系统讲述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系统讲述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委员会代表、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文先则通过企业技术布局及未来发展路径,交流了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与产业赋能的经验思路光明区工信局副局长钟作礼聚焦产业落地实践介绍了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重点项目情况光明实验室主任助理张博及副研究员成英超博士分别紧扣实验室建设背景和研究方向以及技术演进趋势与产业升级需求分享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成果


与会委员纷纷表示,本次活动立足产业发展实际、聚焦技术前沿趋势,既有政策方向的精准指引,也有实践路径的鲜活分享,让人深受启发、倍感振奋。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委员会的成立为行业发展搭建了宝贵的协同平台,未来将依托这一平台助力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与会委员纷纷表示,本次活动立足产业发展实际、聚焦技术前沿趋势,既有政策方向的精准指引,也有实践路径的鲜活分享,让人深受启发、倍感振奋。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委员会的成立为行业发展搭建了宝贵的协同平台,未来将依托这一平台助力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参会人员参观了光明实验室一楼展厅,近距离了解实验室在算力基础设施、AI大模型研发等领域的核心成果,生动展现了深圳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硬实力。

相关链接: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简称光明实验室)为广东省政府批准建设的第三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主要围绕省市人工智能发展布局,全力支撑深圳市“自主技术架构+主流技术架构”双轮驱动人工智能“双支柱”发展构型,按照“一个战略任务、四大战略需求、一个全栈AI技术内核科研体系、四项创新机制”的“1414”战略路径,以下一代AI变革技术(即世界模型)为整体牵引,锚定大语言模型、多模态理解与生成、世界模型、空间智能和AI4X特色领域,以昇腾算力和数据引擎为基座,打造AI根技术,构建昇腾国产化AI生态,全力打造人工智能战略支撑力量和产业赋能高地。目前,实验室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外籍工程院院士、科研杰出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活力强、研究方向聚焦的人才队伍,形成了稳定的管理团队和发展态势。截至2025年9月,实验室科研团队19个,员工总数154人,含高层次人才47人,博士学历占比约50%;全职员工(含博士后)与双聘员工比例约为7.5:1。实验室科研项目承接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已获批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21项、市级项目3项,累计获得纵向经费超过2500万元。实验室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30余篇,其中SCI论文18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被IJCAI、NeurIPS、SIGIR、MM、AAAI等计算机领域国际顶级会议收录。知识产权布局成效显著,共申请高质量专利310项。实验室累计孵化企业9家,实现销售收入近100万元。签订横向项目75项,合同总金额近4500万元,产出了“Flexus云服务器X实例”“垂直领域大模型研究与应用”“基于国产算力生态的多模态人机交互Agent”“OptEx+GroupNormV2算子”等一批代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