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当前的位置:
详情
【标准信息】高质量发展难点!是标准化突破点!
来源:学习标准化 | 作者:AI 小生 | 发布时间: 2025-09-06 | 11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难点为标准工作指方向

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本质是发展进程中不平衡、不适应、不匹配问题的具象化表达,是发展阶段对规则体系提出的更新需求,自然成为标准化工作的起点与核心方向。当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过去支撑低水平扩张的模糊边界、粗放规则逐渐暴露局限,那些让市场主体困惑、消费者不满、资源配置阻滞的环节,正是标准化工作需要聚焦的关键坐标。标准化工作绝不能脱离实际难点空谈规则建构,而应将难点作为行动指引,通过精准捕捉难点的核心需求,明确标准制定的优先级与着力点。无论是流程梗阻、质量参差,还是效率损耗,每一个难点都在提示标准体系的完善空间,指引标准化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衔接”,让标准真正成为回应发展需求、破解发展难题的实用工具。
二、标准为难点破解明路径
面对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标准的核心价值在于把模糊的问题转化为清晰的规则,把零散的诉求整合为系统的规范,为难点破解提供明确路径。难点往往呈现“说不清、道不明、难衡量”的状态:某类产品的质量争议,根源可能是缺乏统一性能指标;某个行业的效率低下,症结或许在于流程衔接标准缺失。标准通过定义术语、明确指标、规范流程、设定边界,让难点背后的核心症结浮出水面。它将“好与坏”的主观判断转化为“符不符合”的客观依据,将“该不该做”的模糊认知转化为“如何做”的具体路径。通过这种“转化”,原本纠缠的难点被拆解为可操作、可检验、可改进的要素,让解决难点有了共同遵循的基准,使市场主体不再在混乱中摸索,让资源配置沿着明确的规则轨道高效运行,切实推动难点从“待解”向“已破”转变。
三、建标准需锚定核心矛盾
标准化工作突破高质量发展难点,关键在于构建标准时锚定核心矛盾,而非停留在表面现象。核心矛盾是难点的本质内核,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症结,而非浮于表面的次要因素。若标准偏离核心矛盾,即便形式完备,也只能是“纸上标准”,无法真正破解难点。锚定核心矛盾,需要标准化工作深入调研难点产生的机理:是技术层面的瓶颈,还是制度层面的梗阻;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无序,还是规则滞后导致的失衡。在此基础上,标准构建必须遵循《标准化法》规定的“需求导向、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原则,充分吸纳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真实需求,避免闭门造车式的规则制定。只有让标准扎根于核心矛盾的实践土壤,才能确保标准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使标准化工作真正成为破解难点的有效手段,而非新增的形式负担。
四、推标准要贯通执行全链
标准制定完成并非终点,贯通“纸面上的标准”到“实践中遵循”的全链条,是标准化工作突破难点的关键环节。即便标准精准锚定核心矛盾,若实施环节出现断裂,难点仍会持续存在。全链条的贯通,首先要让标准“可知”,通过通俗易懂的解读、广泛覆盖的宣传,消解市场主体对标准的陌生感与抵触情绪,让使用者清晰掌握标准内容与意义;其次要让标准“可及”,搭建便捷查询渠道、编制简明操作指引,让不同主体都能轻松获取并应用标准;更重要的是让标准“可督”,依照《标准化法》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对违反标准的行为依法依规处理,确保标准的刚性约束。只有让标准在知晓、应用、监督的全链条中顺畅运行,才能使标准的效力真正渗透到解决难点的实践中,避免标准与实践“两张皮”。
五、优标准须紧跟发展动态
高质量发展是动态演进的过程,难点会随发展阶段推移而变化,因此标准化工作必须保持迭代优化的活力,紧跟发展动态,才能持续突破难点。没有一劳永逸的标准,原先适应发展的标准,在新的阶段可能成为新的难点来源。优化标准,需要建立常态化复审机制,根据发展实践定期评估标准适用性——哪些标准仍具效力,哪些需要修订,哪些应当废止。紧跟发展动态,要关注技术创新催生的新可能,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可能使原有标准指标过时;要关注市场需求的新转向,消费者对安全、环保、体验的更高要求需要标准及时回应;要关注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兴起要求标准体系随之拓展。通过动态优化,让标准始终与发展阶段相匹配、与难点变化同频,使标准化工作持续具备破解新难点的能力。
六、促协同要打破条块壁垒
高质量发展中的许多难点具有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的特性,单靠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的标准难以彻底破解,因此标准化工作需要打破条块壁垒,实现标准协同。条块分割容易导致不同领域、行业、区域间标准冲突、重复或留白,同一类产品可能面临不同行业标准要求不一,同一流程可能遭遇不同区域规范相互矛盾,这种碎片化的标准体系不仅无法破解难点,反而可能加剧发展混乱。标准协同,首先要在顶层设计层面注重体系性,确保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不同层级,以及产品、服务、管理等不同领域的标准在基本原则、核心指标上保持一致,形成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其次要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在标准制定、实施、修订过程中充分沟通,避免各自为政。通过协同,让标准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涉及多个环节、多个主体的复杂难点,使标准化工作的突破力覆盖到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
七、谋创新要预留发展空间
标准化工作突破难点,不能用僵化规则束缚创新活力,而应在标准中预留发展空间,实现“守正”与“创新”的平衡。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往往伴随着创新需求,过于严苛、细致的标准可能扼杀新生事物成长,反而成为新的发展障碍。预留发展空间,需在标准中设定底线的同时不划定上限,在明确禁止性规定的同时为创新性做法保留试验可能。对于新兴领域的难点,标准可先确立基础性、原则性要求,待实践成熟后再逐步细化,避免“一刀切”式规则约束。例如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中,标准应聚焦安全、公平等核心底线,为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预留探索空间。通过预留空间,让标准既能够规范现有秩序、破解当下难点,又不阻碍创新探索、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使标准化工作成为推动创新与规范并行的助力,而非束缚发展的桎梏。
八、抓普及要贴合大众认知
标准化工作要真正突破难点,离不开公众对标准的理解与认同,因此标准普及必须贴合大众认知,让普通人看得懂、用得上。如果标准语言晦涩、表述专业、逻辑繁琐,即便内容完善,也难以被公众接受遵循,更无法成为破解难点的社会共识。贴合大众认知,需在标准制定时注重语言通俗化,避免过多生僻术语,必要时对专业概念进行通俗解读;在解读时采用短视频、图文解读、通俗案例(非具体实例)等大众化传播形式,将标准内容转化为普通人能理解的表达;在应用时提供简洁指引说明,让消费者知道如何依据标准维护权益,让生产者明白如何对照标准改进产品和服务。只有当标准从“专业文件”转变为“大众常识”,成为社会各方共同的认知基础,才能形成破解难点的合力,使标准化工作的效力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
九、强监督需汇聚多元力量
确保标准有效实施、持续破解难点,需要构建多元参与的监督机制,让监督不局限于单一主体,而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单一监督主体难以覆盖标准实施的全部场景,容易出现监督盲区,导致部分难点因标准执行不到位而持续存在。多元参与,意味着政府监管部门需履行《标准化法》赋予的法定监督职责,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督促会员单位执行标准;支持消费者组织代表消费者监督标准执行情况,及时反映群众诉求;引导新闻媒体通过客观报道曝光违反标准的行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保障社会公众通过投诉举报等方式参与标准实施监督,畅通意见反馈路径。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监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让标准的执行处于全社会的注视之下,确保标准真正落地见效,切实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
十、显价值要立足民生根本
标准化工作突破难点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标准的价值必须立足民生根本,以是否改善民生、是否便利生活作为衡量标准效用的根本标尺。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归根结底是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问题:产品质量的难点关系消费者健康安全,服务效率的难点影响群众生活体验,环境治理的难点关乎公众生存质量。标准化工作不能脱离民生谈发展,而应将民生需求作为标准价值的核心。无论是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公共服务标准,或是环境质量标准、社区治理标准,都应从民生视角出发,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通过标准完善,让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就医办事更加便捷、居住环境更加宜居,使标准化工作真正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助力,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也是标准化工作突破难点的最终落脚点和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