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当前的位置:
详情
【标准信息】基层!标准化工作宣传怎么搞?
来源:学习标准化 | 作者:AI考认 | 发布时间: 2025-07-02 | 119 次浏览 | 分享到:

按:近日,某地组织区(市)县市场监管局研讨标准化工作,与会人员提出应加强标准化工作宣传,针对会上反应的具体问题,《学习标准化》平台研究形成如下策论,供基层市场监管局广大标准化工作者参阅。正文如下:

标准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而基层作为标准化落地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其宣传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标准化战略的根基是否牢固。当前,基层标准化工作在推进中面临认识误区待破解、责任链条待压实、协同机制待完善、成效导向待强化等现实挑战。如何通过精准有效的宣传引导,将标准化理念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关键在于以系统思维统筹宣传策略,从机制破题、以协同聚力、用成效赋能,让标准化真正成为基层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一、破认知之困,立责任之基

基层标准化工作的首要障碍,在于“责任孤岛”现象与“监管依赖”思维的存在。一些地方将标准化工作简单等同于市场监管部门的“独角戏”,遇到带有“标准”字样的事务便习惯性推给市场监管局,忽视了标准化作为系统性工程的本质属性;而基层市场监管力量普遍存在“一人多职、青黄不接”的困境,单纯依靠行政力量难以覆盖标准化工作的全领域、全链条。破解这些问题,宣传工作需从“理念纠偏”与“责任激活”双向发力。

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打破“标准化=市场监管”的认知误区,阐明“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制度设计逻辑。标准化涉及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各领域,唯有让各行业主管部门明确“谁来管、管什么”,才能构建权责清晰的标准化工作网络。宣传过程中,应着重解读《标准化法》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的内涵,同时强调“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的协同要求,让“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成为基层共识。

另一方面,要以宣传激发标准化工作主体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基层市场监管部门的宣传重心,不应局限于行政指令的传达,而应聚焦标准化对主体发展的实际价值:对企业而言,标准化是提升产品质量、开拓市场的“通行证”;对行业而言,标准化是规范秩序、促进创新的“指南针”;对基层政府而言,标准化是提升治理效能、优化公共服务的“金钥匙”。要深入阐释标准化与主体利益的关联性,让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主体认识到自身不仅是标准化的执行者,更是直接受益者,从而主动参与标准制定、实施与监督环节,缓解基层标准化工作力量不足的困境。

二、聚多方之力,乘发展之势

标准化工作覆盖从制修订到实施评估的全生命周期,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单凭某一部门或某类主体的力量难以形成实效。宣传工作需扮演“黏合剂”角色,在多元主体间搭建共识桥梁,推动形成“科学发力、借力发力”的协同格局。

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凝聚“标准化共同体”意识,打破领域壁垒与层级隔阂。在产业领域,可宣传“标准+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制定行业领域的先进标准,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实施;在公共服务领域,可阐释“标准+治理”的实践逻辑,推动社区、村镇将标准化理念融入垃圾分类、养老服务等民生事项;在社会治理领域,可解读“标准+法治”的衔接机制,让基层执法部门、社会组织明确标准作为治理依据的重要性。在乡村振兴中,宣传农业标准化种植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作用,可吸引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共同参与标准落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受益”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要以宣传为纽带整合各方面资源,实现标准化工作的精准赋能。基层标准化宣传不应停留在泛泛而谈,而应针对不同主体的需求提供“定制化”引导:对政府部门,侧重宣传标准化工作在绩效考核、流程优化中的工具价值;对企业,侧重于解读标准化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企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对公众,侧重普及标准化在食品安全、消费维权中的实用意义。这种“分众化”宣传能让不同主体找到参与标准化的切入点,进而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公众监督”的协同模式,使标准化工作从“行政推动”转向“多元共治”。

三、重应用之效,彰价值之光

标准化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施应用的成效上,基层标准化工作宣传必须摆脱“重制修订、轻实施”“重龙头、轻小微”的惯性,将镜头对准标准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成果展示与科普教育,让标准化的现实意义可感可触。
一方面,要聚焦标准实施的“场景化”宣传,让抽象的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治理效能。无论是农贸市场的环境卫生标准、社区养老的服务规范,还是乡村道路的建设标准,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宣传工作应深入基层一线,挖掘标准实施前后的对比变化:比如,某社区引入垃圾分类操作标准后,垃圾回收率提升带来的环境改善;某乡镇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后,农户收入增长的具体路径。这种“接地气”的宣传能让群众直观感受到标准化不是“纸上条文”,而是改善生活质量的“实在举措”,从而增强对标准化工作的认同感与参与度。

另一方面,标准化工作宣传不能只关注龙头企业的重大成果,更有关注中小微企业的现实需求。聚焦中小微企业标准化宣传,需构建“需求导向”策略:一是开展“穿透式”调研,通过行业协会、园区走访等摸清中小微企业在标准认知、执行中的堵点,形成宣传重点清单;二是推行“适配化”传播,将标准化政策转化为图文图解、案例微课等轻量化内容,配套“一对一”政策解读上门服务;三是打造“标杆化”示范,挖掘中小微企业标准化改造后降本增效案例,通过行业沙龙、媒体专题等形式放大“小而美”实践价值;四是建立“赋能型”链接,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组建标准化宣传联盟,以技术帮扶、经验共享破解资源短板。

同时,要强化标准化工作的科普教育,培育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基层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讲堂等平台,开展“标准化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以通俗语言解读标准化基础知识,如标准与法规的区别、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等;还可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标准化理念,比如制作“标准化微课堂”短视频,解析日常生活中的标准应用场景。当标准化从“专业术语”变为“生活常识”,公众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进而形成“关注标准化、学习标准化、践行标准化”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基层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本质上是一场理念革新与治理升级的“双向奔赴”。唯有以宣传破局认知偏差,以协同凝聚各方力量,以实效彰显标准价值,才能让标准化真正地扎根基层、服务发展。从更深远的意义看,夯实基层标准化宣传根基,不仅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更是推动国家标准化战略落地的基础工程,当每一个乡镇、每一个社区都成为标准化的“践行者”与“传播者”,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才能在广袤大地上绘就得更加坚实。

标准业务相关业务请联系

标准部副部长梁溢维 15767439960

标准化工程师郑美惠 1782072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