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AI公司的掌门人给出了乐观判断,认为AGI很快就能实现。然而很多学者认为它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甚至永远不会到来(例如:Iris van Rooij,2024)。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教授(2017,2023)表示:“AI仍处于前牛顿时代。”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院士(2023)表示:“通用人工智能是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未来目标。”图灵奖得主杨立昆(2025.1)指出:“仅靠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实现 AGI。”南京大学谭铁牛院士近日演讲指出:“通用人工智能还任重道远。” 人们的分歧很大,受身份、职业、年龄等因素影响,甚至对AGI概念本身有着不同理解。AGI最初是由Mark Gubrud于1997年提出;2005年,Ben Goertzel和Cassio Pennachin联合出版了以AGI为名的书籍,进一步普及了这一术语。时至今日,人们对AGI的定义和内涵,甚至它是否具有确切含义,还存在争议。阿莫迪(2024)和杨立昆(2025.1)都明确表示不喜欢术语“AGI”;李飞飞(2024)表示:“坦白说,我甚至不知道AGI是什么意思。”机器学习先驱Thomas Dietterich不客气地指出(2024):“没有人能够用非拟人化的方式定义AGI,更不用说实现它了。整个概念毫无科学性,人们甚至应该因使用这个术语而感到羞愧。”
四、以前发生过,还是这次不一样了?
对AGI到来的时间表,人们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大体是产业界乐观激进,学术界悲观保守。对此无需评说,时间会给出答案。我们不妨从AI大历史观角度,再行审视。人工智能70年的历程,几经起伏。每一次高潮来临,总会引起AGI的争论。上一轮高潮开启于2016年的AlphaGo,2018年就有两个著名的调查。一是AGI-11调查,有近一半受访者认为AGI将在2030年之前出现,近90%认为在2100年之前。二是对23位AI领域最杰出人物的调查,包括Demis Hassabis、Jeff Dean、李飞飞等。要求预测哪一年能够有50%的机会成功实现AGI。最乐观的时间为2029年,最悲观认为要到2200年,平均是2099年;而且对AGI的态度和年龄之间存在相关性,年长者倾向于悲观。两次调查均表明,此次浪潮中人们对AGI到来的时间同样存在巨大争议。以上是近十年的情况,再看最早期的。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与会的年轻科学家后来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赫伯特·西蒙是图灵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双料获得者,他在1965年预测:“二十年内,机器将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马文·明斯基获得了AI领域的第一个图灵奖,他在1970年接受采访时指出:“在三到八年内,我们将拥有一台与普通人类智能相当的机器。我的意思是,它将能够阅读莎士比亚、给汽车加油、玩办公室政治、讲笑话、打架。”尽管当时还没有“AGI”这个术语,但两位都描绘了AGI的未来图景,作出了过于乐观的判断。乐观的预测常被打脸。杨立昆在2025英伟达GTC大会上指出:“纵观AI发展史,一代又一代的AI研究员一旦发现新范式,就声称——就是它了!十年内或者五年内,我们将拥有人类水平的智能,将拥有在所有领域都比人类聪明的机器。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70年,每10年左右就有一波。当前这股浪潮同样是错误的。”然而,声称强大的技术永远不会实现也是不明智的。1933年9月11日,核物理之父卢瑟福把从原子中提取能量的前景描述为“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就在第二天利奥·西拉德就发现了核链式反应,九年后人们成功建造出核反应堆。总之,面对此次大模型浪潮,无非往常一样的两种基本态度。一是“这在以前发生过”(This has happened before,罗珊·凯许的歌名),没大不了的,是被高估的新一轮技术炒作;二是“这次不一样了”(This time is different,卡门·莱因哈特的书名),要变天了,必将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