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修订施行的《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通过文件类型细分、立项流程再造、审查机制优化、研制周期压缩等制度创新,为新兴技术产业化开辟了标准化绿色通道。政府作为标准化战略的主导者,需构建制度供给-能力建设-生态培育三位一体的引导体系,推动企事业单位在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形成标准话语权,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构建标准化创新政策矩阵
制度创新是标准化工作的核心驱动力。政府需以《管理规定》为基础,构建基础制度+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度体系。首先,建立标准化技术文件分类指导机制,针对规范类与报告类文件的不同定位,制定差异化申报指南与管理办法。对规范类文件,重点引导企业围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对于报告类文件,鼓励科研机构整合行业数据、技术趋势等信息,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其次,优化项目登记制实施细则,明确技术委员会的评估标准与登记流程,建立项目信息动态管理平台,实现从立项到发布全流程数字化监管。最后,完善标准与专利协同机制,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专利信息披露制度,引导企业将核心专利纳入标准体系,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创新链条。
政策协同是制度落地关键保障。政府需加强跨部门统筹,将标准化工作纳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政策框架。在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置标准化考核指标,要求承担单位同步开展标准研制,推动科研成果与标准制定的深度融合。在产业政策中强化标准引领,将采用指导性技术文件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政策支持范围。建立标准化与知识产权、金融政策的联动机制,对主导制定规范类文件的企业给予专利优先审查、信贷额度倾斜等支持,形成政策合力。
二、提升标准化创新主体效能
标准化人才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政府需构建基础教育-职业培训-高端智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中增设标准化专业,推动新工科与标准化教育融合,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标准的复合型人才。在职业培训中开展标准化能力提升行动,针对企业技术人员、科研机构专家等群体,开设规范编制、审查流程等专题培训,提高标准化实操能力。组建国家级标准化专家库,充分吸纳行业领军企业、科研机构的技术权威,为重大标准项目提供决策咨询。
服务体系建设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政府需整合资源,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的服务网络。依托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指导性技术文件专题数据库,实现项目申报、审查、发布的全流程线上办理。培育专业化标准化服务机构,支持其开展标准验证、知识产权分析、国际对标等增值服务。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作用,鼓励其牵头组建标准化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制定标准,形成产业标准集群。
三、激发标准化创新内生动力
激励机制是生态培育核心手段。政府需建立荣誉激励+物质奖励+市场导向的多元激励体系。设立标准化创新贡献奖,对主导制定重要规范类文件的企业给予表彰,提升社会认可度。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对通过审查发布的文件给予研制经费资助,降低企业成本。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在政府项目招标中优先采购采用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市场导向。
国际合作是生态拓展必由之路。政府需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规则对接,提升国际话语权。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活动,在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探索建立国际标准化合作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标准互认,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加强国际标准跟踪研究,及时将先进国际规范转化为国内指导性技术文件,缩短技术迭代周期。
监督评估是生态健康重要保障。政府需建立动态监测-效果评估-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标准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及时发现技术偏差与市场需求变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标准质量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文件复审的重要依据。建立标准实施反馈机制,畅通企业、科研机构等相关方的意见表达渠道,形成制定-实施-反馈-修订的良性循环。
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标准化已成为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需以《管理规定》的实施为契机,通过制度创新打破技术转化壁垒,通过能力建设提升创新主体效能,通过生态培育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标准化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提供坚实支撑。这既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选择,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标准业务相关业务请联系:标准部副部长梁溢维 15767439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