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当前的位置:
详情
新规来了!AIGC迎来“身份证”时代
来源: | 作者:AI 小秘书 | 发布时间: 2025-03-26 | 121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引发社会关注,深晚记者为此采访了市民代表和业内人士。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AIGC技术 

从“野蛮生长”到必要纠偏     

在AIGC技术狂飙突进的背景下,其发展现状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矛盾面:一方面,生成式AI已渗透文本、图像、视频等全领域。 

2024年12月,HRTechChina与新秀数据联合发布的《2024年10月全球AIGC投融资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底,全球AIGC行业融资总额已达到3434亿元,投资事件共939起。中国AIGC行业融资额占全球的十分之一,但投资事件数量接近四成。此外,技术应用也从电商客服、内容创作延伸至医疗诊断、智慧城市。 

另一方面,虚假信息泛滥、版权纠纷频发等问题随之凸显,仅2024年就曝出多起AI换脸诈骗案件,某明星“澳门赌博输10亿”假新闻更引发全网讨论。 

将于9月1日施行的《标识办法》,正是对上述矛盾的系统性回应。《标识办法》创新性引入双重标识体系,系统性规范了AI生成内容的传播边界:显式标识要求通过文字、图形等方式直观提示,隐式标识则需在文件数据中嵌入溯源信息。这种“看得见的警示+看不见的防线”设计,既考虑普通用户的知情权,也为内容溯源保留技术抓手。 

  

行业发声 

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清晰指引     

“这是AI生成行业的‘红绿灯’设置。《标识办法》既是对技术发展的必要约束,也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京东集团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深晚记者。他指出,对于标识问题,京东早已在数字人直播中广泛应用:在应用端,直播画面中会有明确的标识提示用户这是数字人主播;在制作端,京东在采集人像和声音均签署了严格授权协议,再进行商业化应用。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深圳创业者则认为,《标识办法》将倒逼AI企业优化技术架构:“以我们团队开发的AI绘图工具为例,过去通过隐式标识实现版权保护的成本较高,现在政策明确数字水印等技术方案的合规性,可加速技术落地”。 

 

市民看法 

强制标识让信息接收更透明     

《标识办法》的实施效果不仅关乎企业技术路线的调整,更直接牵动着亿万用户的信息安全与消费选择。 

市民刘女士是一位“种草”达人,她对深晚记者表示,如果以后所有AI生成的内容都强制加标识,至少能提醒大家多留个心眼,极大减少被骗的概率:“现在刷短视频、看文章,经常分不清是真人做的还是AI生成的。以后要是强制标注,市民选购化妆品至少能避开虚假‘安利’。” 

作为一名设计师,市民薛先生则关注到AI生成内容在商业推广和个人创作中的差异。他指出,一些创意类内容,如AI绘画或鬼畜视频,强行打标可能会破坏作品氛围。他建议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商业推广类内容必须显式标识,而个人创作类内容则可以允许选择性标注。 

 

专家点评 

需构建创新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专业主任易海博表示,《标识办法》明确了合成内容的源头,一旦发现虚假、非法等内容,可追溯至生成合成者。易海博看到《标识办法》为行业发展带来的更多可能:“AIGC标识检测将成为新业务,且业务量巨大,可能发展成新的职业工种,如人工智能标识检测员;此外,不排除会出现AIGC标识检测工具软件,形态可能是云服务,随着检测服务的普及,价格将越来越低廉。”深圳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常务会长喻波指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破解“技术-监管-伦理”三角难题。“为避免误伤合规企业,可参考欧盟《数字服务法案》,建立‘人工复核+算法纠错’双轨机制;同时,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执行情况,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其始终贴合行业发展需求。”他对深晚记者表示。喻波建议,深圳可试点“一网统管”平台,实现数据跨部门共享,避免出现监管空白或重叠,形成高效协同的监管合力,保证政策执行不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