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当前的位置:
详情
【产业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方法论
来源: | 作者: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 发布时间: 2024-07-05 | 247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概念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新兴性,其战略性体现在其是把握今后一个时期产业竞争主动权的战略举措;其新兴性体现在该产业形成的时间不长,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具有成为支柱产业的潜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不断丰富更新,综合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战略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驱动力在于新兴技术的率先试错、持续迭代;
二是未来主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并满足着消费需求升级,是未来的主导产业;
三是生态适配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自然生态更友好,同时适应着并促动着社会生态进一步优化

二、国内外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最新动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先导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实现现代化新阶段的背景下,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的重要抓手。因此,深入分析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对于我国政府制定相关产业发展划和产业政策等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产业和经济发展各领域,带动以绿色、智能、融合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全球正在步入一个新兴产业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出现以下新趋势、新特点。
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及与之相契合的产业化、市场化新路径、新渠道的发现,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能源互联网等众多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快速扩散,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向多个方向快速发展,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信息、生物、能源、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以 AI 和 5G 产业为例,据专家预测,到2025 年,全球 AI 产业总体规模将增加到 1500 亿美元,全球 5G 价值链创造的 GDP 将达到 1.5 万亿美元,同时通过乘数效应可以带动全球新增 5.3 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到 2030 年,全球包括 AI 和 5G 在内的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将达到 40 万亿美元。

世界各国对新兴产业发展主导权、控制权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前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各国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大力关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举措。可以预见,“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为了夺取全球产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各国之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政策支持的博弈和争夺将更加激烈。例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英国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 5 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 17 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而新兴大国也正在积极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弯道超车”机遇,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由寻求单项突破转向整体提升,摆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和“高端钳制”。其与发达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竞争将由错位竞争全面走向正面竞争。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世界各国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以我国为主的新兴发展中大国,在 AI、5G、量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将十分激烈。
产业融合趋势增强,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产业融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全球各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融合平台和载体的进一步完善,全球产业融合将继续向前推进,融合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拓展。首先是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之间的融合将越来越多。如新材料产业链向下游应用延伸,上下游产业纵向融合、协同发展,推动新材料日趋低维化和复合化、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及应用绿色化发展。其次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将越来越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交叉融合,正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单点技术和单一产品创新加速向多技术、多产业融合互动的系统化、集成化创新转变,集成多领域先进技术的新产品将不断涌现。

(二)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新趋势、新特点

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并跑、领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不断增多。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产业发展处于跟跑状态。如在国外成熟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国内互联网产业较多开展应用模式创新,生物医药产业依靠仿制药来参与全球产业链。目前,随着国内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国际国内技术代差快速缩小,一方面我国技术引进的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不可能把其先进技术转让给我国。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情况下,“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在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下,夯实技术创新基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前布局前瞻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在越来越多的产业领域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并跑甚至超越与领跑。
新兴产业仍将较快增长,产业间增速将出现分化。2015—2019 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9.7%,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年均增长 15.1%,均明显快于整个工业和经济的增长速度。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服务业增速明显快于工业。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增长仍将快于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产业间增速将出现明显分化。从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潜力等多个维度看,未来 5—10 年,集成电路和光电子等电子元器件制造业、5G 和产业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服务业、与基因技术相关的原创新药与医疗服务、先进功能和结构材料、航空航天装备与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领域等,将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的引领产业。而一些技术不成熟、市场待培育、盈利主要依靠政策补贴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几年产业发展将步履维艰,产业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
区域产业发展态势出现明显变化,但三大都市圈仍将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培育地方新的增长动能、实现赶超进位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纷纷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出台重大支持政策。在这场竞争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已经占据了领先优势,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呈现出明显的东部凸起、中西部凹陷的不合理格局。“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东高西低、南快北慢的区域发展态势和格局有望逐渐改变,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望加快,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圈的差距将逐步缩小,但中短期内三大都市圈的产业主导和领先地位仍将不可动摇。预计到202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地区为核心,以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为支撑,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划分标准及支持政策演进

(一)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政策和指导方向

——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规模效应。
——打造集聚发展高地。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要素资源集聚、产业协同高效、产业生态完备等优势,利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促进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引导人才、用地、用能等要素合理配置、有效集聚。
——优化投资服务环境。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创新投资模式,畅通供需对接渠道,释放市场活力和投资潜力。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演进

1. 产业支持政策体系愈发健全
从国家到地方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愈发健全。一是细分领域战略规划陆续编制印发。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近 20 个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密切相关的顶层政策文件,涵盖整体目标、创新环境保障和具体发展举措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领域八大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规划支撑。二是重点地区产业促进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全国主要省市均制定并发布了加快推动本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文件,同时因地制宜,颁布了若干推动本地优势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三是一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自《“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以来,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有关重大工程落地实施,并取得积极进展。初步统计,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近 30 个相关部门相继发布了 40余项支持重点工程的政策性文件,围绕重大工程,相关部门积极实施了近 20 个相关(试点)工程与重点项目。

2.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出成效

一是积极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和原国务院医改办联合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通过推行“两票制”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推动中间加价透明化,整顿药品流通秩序,防止垄断和地方保护。
二是破除有碍创新的体制机制壁垒针对当前药品医疗器械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通过改革临床试验管理、优化审评审批、实施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激发医药研发活力,提高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解决临床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短缺难题。
三是搭建完善的标准和规范体系。网信办、原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标准工作指南》。原质检总局加强微生物、酶、功能性蛋白质等领域基础通用标准的制修订,进一步完善生物技术标准体系。商务部推动出台《电子商务法》,完善配套《关于规范快递与电子商务数据互联共享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3. 政策引导强化金融资源支持

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及专项资金扶持政策迈出重要步伐。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引导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独角兽企业获得优先上市通道。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分别提供不低于 1.5 万亿元和 8000亿元融资,与建设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目标规模约 3000 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人民银行大力发展绿色票据、双创债券、并购票据等创新型产品。原银监会支持金融机构不断拓宽抵质押担保范围。知识产权局以试点的形式加快推进专利质押融资工作。证监会积极推进科创板建设,2019 年 6 月 13 日,科创板正式开板,为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科技创新型优质企业提供绿色上市通道,截至 2019 年 12 月末,共有 70 家科创板企业上市,共募资 824.3 亿元,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4. 包容审慎释放创新创业潜能

积极探索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 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提出对信息消费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创新行业服务和管理方式,放宽新业态、新模式市场准入。

四、新视角智库产业研究核心方法论

一直以来新视角智库团队紧扣宏观经济前沿,在关注主导型产业和支柱型产业的同时,深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深刻把握产业发展现状及宏观政策导向。新视角研究团队围绕多层次的结合使用方法论进行分析,层次架构包括:国际视野角度-国内情况-产业情况-行业情况/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间穿插着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

  • 用数字说话:近 5 年及以上的最新数据、权威来源(宏观数据一般用比例的形式)

  • 中观:注意界定,如行业的生产端、流通端、销售端等。

  • 微观:产业情况(国内相关政策措施、社会背景、当前需求等;新闻报道、行业研报等最近研究报道)。

竞争环境分析:

  • 标杆企业案例分析;企业背景、发展赛道必要性重要性分析、发

展思路和做法、取得成果。

  • 市场环境分析/可进入性分析、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 预测与估值(模型测算、3-5 年)。


新视角智库产业研究团队开展研究时基于的权威性理论具体如下:

(一)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哥特·米切尔和斯蒂文·柯乐指出,产业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产业从诞生到完全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全部时期,可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现有的众多战新产业是由原有传统产业的转型(或结合新科技技术)形成的,传统产业是指已经存续和发展了一段时间,处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产业。而传统产业可能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转型,使它脱离衰退期,转入另一个生命周期,成为竞争力强、增长速度快、场潜力大的战新产业。
(二) 产业聚集理论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指相同或类似的产业由于竞争与合作在某特定区域集中,导致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而产生的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将为区域发展带来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集聚效应、以及结构效应等诸多优势。
该理论同样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战新产业龙头企业的布局影响到该区域中聚集了众多同类型或相似类型的战新产业其中的连锁反应,新视角智库团队主要采用区位熵方法对研究区域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

(三) 新结构经济学中相关理论

新视角智库产业研究团队将立足于新结构经济学中的众多理论,对战新产业结构、传统产业转型战新产业、战新产业产业政策进行调研,贴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事实的实证进行分析。如在产业政策方面,产业研究团队将根据新结构经济学定义的追赶型产业、领先型产业、退出型产业、“弯道超车”型产业、战略型产业五大类别,精准识别研究对象特征,提供高匹配度的策略建议。

(四)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是继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之后创新管理领域兴起的新兴前沿理论。新视角智库研究团队为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基于该理论的产业创新评价系统对:产业创新政策系统、产业创新技术系统、产业创新环境系统的评估判断产业竞争力。其中产业创新政策系统评价出的政策环境可影响产业创新技术系统是否有技术可行性和市场是否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