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当前的位置:
详情
【国际视野】两会热点|Sora来袭,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来源: | 作者:量子君 | 发布时间: 2024-03-11 | 946 次浏览 | 分享到:
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文字生成视频模型Sora,掀起一股人工智能的新风潮。从ChatGPT到Sora,我们要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在今年两会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建议,普及生成式智能教育,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建议,做好人工智能与新文科融合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新工具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开拓广阔产业应用空间
Sora的突破性体现在哪里?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会给各行各业带来哪些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表示,Sora是高清短视频生成软件,是基于大模型的研究成果训练出来的。以往Pika等模型只能生成几秒的短视频,但Sora生成的视频不仅质量高,且长达60秒。“这意味着它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了,没有学过影视、剪辑的人给它一个简单的描述,它就可以生成一段广告级、电影级的高清、带有故事情节的视频,且和真实物理世界极其接近。”他说,这会对电影行业、广告行业产生冲击,使行业的准入门槛极大降低。
有从业者担心岗位会受到威胁,张云泉认为,以Sora为代表的高质量短视频AI生成工具的出现,不仅推动科技创新,也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开拓了广阔的产业应用空间。Sora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可以更高水平地协助从业者完成工作,但最关键的是要掌握这一工具。影视行业从业者的竞争力在于其创意水平,他们应该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去设计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同时从繁琐的视频制作中解放出来。
通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短视频、广告创意、新闻、财会、法律等行业都可能受到大模型冲击。某一行业的数字化公开数据越多,越有利于大模型学习和训练。”
张云泉认为,要应对这一挑战,培养既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又能熟练应用AI新技术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大学中应该设置“生成式人工智能”选修课,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生产工具和本专业的结合,同时也要对老师进行培训。
建议普及生成式智能教育,应对课程、师资等挑战
在今年两会上,张云泉带来了《关于普及生成式智能教育,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的提案》。他认为,为满足市场对“新质生产力”人才的需求,需积极解决课程、师资和资源配置等问题,以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的优势。
提案中提到,截至2022年,我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达438所,研究中心68个,为培养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我国教育行业仍存在一些问题。他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举例,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顶尖学府和城市地区,导致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无法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他建议,通过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优化资源分配,特别关注偏远和农村地区,确保上述地区也能获得必要的资源。可以在现有的政策框架内进行探索,如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学校共享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计算资源。
“同时,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他说,由于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及时跟上技术的最新发展,学生学到的可能是已经过时的知识和技能。他举例,可以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国际协同创新计划”,鼓励国内外学校(或企业)合作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在学校示范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教学助手,以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
另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实验,但很多学校由于资源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设备和实践机会。他建议,学校和产业界应加强合作,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挑战,从项目式学习中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师资力量不足也是一大问题。对此,他建议加快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导师的引进速度,帮助校内教师提升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和教学能力。
建议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学科创新融合
谈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认为,智能技术的加速演进,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生产效能和场景应用的巨大变革。我国文化资源丰富,但经过数字化采集后的文化资源却还呈现出孤立存储、关联不紧、挖掘不够等问题。
人工智能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数字化转化和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将有效助推文化资源的整合汇聚和创新发展。同时,这也对智能技术与人文社科的创新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他建议,要做好人工智能与新文科融合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他认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但从当前进展来看,仍没有突破原有学科建制的思维局限,信息科学技术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间的“化学反应”还较弱。例如,在文化强国建设领域还存在“文化理论与智能技术复合人才”供给不足、人才“文化数字化培养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
他认为,应该统筹做好人工智能与新文科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遴选一批信息科技特色、人文社科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文博机构为试点单位,打破高校学科边界,推进人工智能与新文科融合、科技与文化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试点指导、政策激励、资源保障和经验总结,力争在促进学科交叉、提升文化科技领域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为打破文化资源孤岛化、碎片化壁垒,更好实现文化资源关联整合和传承转化作出积极贡献。
据他介绍,北京邮电大学已经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合作,围绕“信息科技+影视创作、数字舞台、经济金融、生命科学”等数字经济产业急需,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我们打破学科和学校的边界,面向未来和国家需求开展人才培养。”他建议,要深化校际合作的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智能新文科”新形态课程和新形态教材;建立高水平数智文科研究机构,加强数智文科理论的中国化研究与实践。
他还认为,应该推动校企联合,建议先期以落实文化数字化战略、服务文化强国建设为试点目标,积极整合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文博机构、文化企业等单位资源,建立国家级“AI+新文科”实践实训平台,打造人工智能助力新文科建设和文化数字化的示范应用,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双向互动。
建议通识教育增设人工智能技术教学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徐玖平认为,AI浪潮席卷全球,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文明和世界的面貌,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来讲,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战略新兴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掌握发展主动权、塑造竞争新优势的主动仗,是抢占发展制高点、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
面对机遇和挑战,政府、企业、高校需要协同发力、共同应战。我国在2017年就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了战略性部署,走在世界前列。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是2024年重点工作之一,将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企业要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及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和业务场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未来竞争新优势。
高校方面,高素质人才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应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学科教育中的应用,加强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具备高水平数学知识、数据意识、人工智能技术和运筹思维的人才。
徐玖平关注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民营经济和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建议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比如通识教育,可以充分利用VR、ChatGPT等技术手段,增设人工智能技术教学。
教育部: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
在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对教育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
怀进鹏说,未来将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来研究它的有效性、适应性,让青年一代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同时,我们会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加快平台建设。”
他还表示,要加大关注数字教育之下人工智能伦理、隐私保护等的规范性,来引导好、建设好平台,积极参加世界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与伦理相互关系的规则制定。“我们的宗旨是让人人有更好的机会,顺应数字时代、迎接智能时代,享受人工智能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