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汽车产业链电动智能化转型加速,模具、齿轮、车身结构件等传统零部件迎来技术升级、价值量提升,汽车电子、智能驾驶等增量零部件成长性高,传统配套供应关系打破,国内专精特新企业迎新机。
零部件+整车+后市场构筑汽车产业链,零部件环节更适合中小企业发展。整车方面,兼具资金、技术、劳动力、人才密集型特征,参与主体为中大型整车厂;零部件方面,细分赛道多、供应商数量较多,劳动力成本、交易成本、技术及制造工艺主导驱动不同类型零部件,技术型零部件的国产化率相对较低;后市场方面,区域性与消费服务属性强、技术含量低,竞争格局非常分散。我们认为,竞争性较强、参与者较多、细分赛道多、痛点难点较为分散的汽车零部件环节更适合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汽车产业链面临电动智能化的转型机遇,国产替代正当时。整车端,伴随国内政策补贴支持以及优质产品持续供给,电动智能化进程加速,中汽协数据显示国内2022年前7月新能源汽车累计渗透率超20%。零部件端,新四化下智能驾驶、智能化硬件、智能座舱、电驱动系统、底盘等部分零部件单车价值量有所增长,新能源车企的客户关系壁垒更弱、对于个性化服务和新技术工艺应用的要求更高,国产替代逻辑有望演绎。特斯拉创新生产模式,推动整车与零部件纵向配套关系产生新变革,部分高技术含量的Tier 2厂商成为采购端Tier 1,消费电子厂商跨界转型为Tier 0.5厂商。
专精特新创新优势明显,模具、车身件、汽车电子、齿轮四大赛道在收入端与技术创新端表现最为突出。电动智能化趋势下,汽车产业链新机遇和整车零部件新型配套关系为专精特新企业创造了新的切入点和发展空间。自上而下来看,汽车零部件行业内多个细分赛道具备中小企业突破点。自下而上看,我们对汽车行业A股上市重点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汽车专精特新企业的经营效率、人均创造力与盈利能力更高,其中模具、汽车电子、车身件、齿轮四个细分赛道在收入端与技术创新端表现最为突出。我们认为,模具、车身件以高定制化支撑中小企业切入空间,汽车电子、齿轮则以高技术要求创造新机遇。在政策建议方面,我们认为应发挥链长制下链长对汽车专精特新企业的下游市场拉动与创新技术协同作用,并在资金上完善直接融资、银行信贷机制和融资担保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