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标准信息】透视!中国团体标准的立与破
来源:学习标准化 | 作者:AI小生 | 发布时间: 2025-08-16 | 8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立中国标准化新生态
(一)构多元协同格局。团体标准依据《标准化法》确立的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属性,需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格局。政府层面应明确团体标准在标准化体系中的定位,通过政策引导规范团体标准发展方向;市场层面需发挥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团体标准研制中的核心作用,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需求提出标准需求;社会层面要鼓励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标准制定,形成各方权责清晰优势互补的工作体系,让团体标准既能响应市场快速变化又能衔接公共利益需求。
(二)筑分层供给体系。按照标准化工作规律,团体标准应建立覆盖基础通用行业专用创新引领的分层供给体系。基础通用层聚焦产业共性技术和基础要求,为产业发展提供统一技术基础;行业专用层针对细分领域特点制定专项规范,解决行业特定技术问题;创新引领层瞄准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标准。通过分层供给,使团体标准既能填补现有标准空白,又能引领技术和产业升级,实现从解决"有无"到追求"优劣"的转变。
(三)建标准治理机制。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工作需建立全流程规范的治理机制,涵盖立项论证起草审查发布实施评估修订等环节。立项阶段需广泛征集利益相关方意见,确保标准需求真实合理;起草阶段应组织专业力量开展技术研究,保证标准技术内容科学可靠;审查阶段需建立独立专家评审制度,避免利益偏向影响标准公正性;实施后要跟踪应用效果,根据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及时修订,形成动态调整的治理闭环,提升团体标准的质量和适用性。
二、破标准化制度旧瓶颈
(一)补组织能力短板。针对部分社会团体标准化工作基础薄弱的问题,需系统补足组织能力短板。通过开展标准化专业培训,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标准制定流程的专业人才;指导社会团体设立专门的标准化工作部门,配备专职人员并明确岗位职责;推动社会团体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标准立项、经费使用、知识产权管理等工作,使社会团体具备独立高效开展标准研制的组织基础,为团体标准高质量发展提供能力支撑。
(二)疏政策协同梗阻。依据标准化工作相关政策要求,需疏通跨部门政策协同梗阻。在标准采信方面,推动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采购活动中建立优质团体标准采信机制,明确采信条件和程序;在激励措施方面,将团体标准研制纳入产业支持、科技创新等政策范围,对引领性团体标准给予专项扶持;在监管方面,厘清市场监管、行业主管等部门在团体标准监管中的职责边界,避免政策重叠或监管空白,形成支持团体标准发展的政策合力。
(三)除质量监管盲区。为保障团体标准质量,需消除质量监管盲区。建立团体标准制定全过程监管机制,对标准制定程序的合规性进行监督,确保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依托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实现标准内容和制定过程信息全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团体标准质量评价制度,由第三方机构从技术水平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标准采信和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团体标准及时采取整改或废止措施。
三、塑标准竞争的话语权
(一)强国际标准能力。团体标准组织应提升国际标准参与能力,主动对接国际标准组织规则和程序。加强国际标准动态跟踪,及时掌握国际标准发展趋势和技术方向;组织行业专家加入国际标准技术委员会,在国际标准研制中积极发声,反映中国技术和产业需求;将国内成熟的团体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提案,推动中国技术创新成果纳入国际标准体系,逐步改变国际标准制定中被动跟随的局面。
(二)深国际互认合作。遵循国际标准化合作原则,团体标准组织应深化国际互认合作。在双多边合作框架下,与相关国家地区的标准组织开展团体标准互认研究,探索互认条件和程序;参与区域标准化合作项目,在共建"一带一路"等领域推动团体标准与相关国家地区标准的协调对接;通过标准互认减少贸易技术壁垒,使中国团体标准成为国际经贸合作中的技术纽带,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度。
(三)育全球引领优势。围绕中国产业优势领域,团体标准组织需培育全球引领优势。在具有技术和产业竞争力的领域,率先制定引领性团体标准,形成技术标准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将核心技术专利融入团体标准,通过标准推广带动技术和产品走出去;在新兴技术领域,加快制定团体标准并向国际社会推广,塑造中国在全球技术规则制定中的先发优势,推动中国从国际标准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

四、立破并举促转型跨越
(一)推标准能级跃升。通过立生态破瓶颈,推动团体标准从填补空白向定义标杆跃升。在标准研制中强化技术创新支撑,要求团体标准技术指标高于相关推荐性标准,体现技术进步方向;建立标准水平评估机制,从技术先进性适用性引领性等方面对团体标准进行分级,引导社会团体制定更高水平的标准;加强标准实施效果跟踪,将市场反馈和产业发展作为标准升级的重要依据,使团体标准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标尺。
(二)助规则角色转变。以立破并举为抓手,助力中国从标准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在国内层面,通过优质团体标准的广泛应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实践模式,为国际规则制定提供实践基础;在国际层面,将中国团体标准的技术理念和实践经验转化为国际标准规则建议,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治理改革,提升中国在国际标准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通过持续积累,使中国在更多领域具备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能力,推动国际标准规则更能反映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
(三)立破并举促跨越。团体标准的立与破本质是通过构建适配新发展格局的标准化生态,破除制约标准创新的制度障碍,塑造国际标准竞争新优势。立生态是基础,为团体标准发展提供健康环境;破瓶颈是关键,为团体标准创新扫清障碍;塑话语权是目标,让团体标准助力中国产业参与全球竞争。通过立破并举,使团体标准真正成为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国际合作的重要制度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标准业务相关业务请联系

标准部副部长梁溢维 15767439960

标准化工程师郑美惠 1782072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