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标准信息】精编提纲!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工作
来源:学习标准化 | 作者:AI 小生 | 发布时间: 2025-07-14 | 6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智能制造发展背景与趋势

 (一)智能制造兴起的背景。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传统制造模式面临成本上升、效率瓶颈、个性化需求难满足等挑战。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迅猛发展,为制造业变革提供技术支撑,智能制造应运而生,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路径。 

(二)发展趋势 

1. 技术融合深化。多技术深度融合,如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结合实现更智能柔性生产;物联网让设备全连接,数据实时交互。

2. 产业生态构建。企业间加强合作,构建涵盖供应商、制造商、服务商等的产业生态,协同创新、共享资源。

3. 定制化生产普及。满足个性化需求,通过数字化设计、柔性生产系统实现定制化产品高效生产。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概述 

(一)标准体系架构 

1. 基础共性标准。位于底层,含术语定义、参考模型、场景等通用标准;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安全标准;工程管理、技术方法的可靠性标准;检测要求、方法、技术的检测标准;评价标准以及人员能力标准。统一概念,解决基础关键问题,支撑其他标准。例如术语定义标准统一行业概念,避免沟通误解。

2. 关键技术标准。是智能特征在生命周期和系统层级平面投影,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包括聚焦资源要素的智能装备标准;聚焦系统集成的工业软件标准;关注资源要素和系统集成的智能工厂标准;对应互联互通、融合共享和系统集成的智慧供应链标准;对应各智能特征维度的智能赋能技术标准;对应新兴业态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标准;对应互联互通和融合共享的工业网络标准 。

3. 行业应用标准。在顶层,面向各行业具体需求,细化和落地基础共性与关键技术标准,指导各行业推进智能制造,如汽车、电子、化工等行业依据自身特点制定应用标准。

(二)标准体系的作用

1. 规范产业发展。统一技术和管理规范,避免企业无序发展,提高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如产品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一致性。

2. 促进技术创新。明确技术方向和要求,引导企业研发,加速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如智能赋能技术标准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制造领域应用。

3. 推动产业协同。打破企业和行业间壁垒,促进供应链各环节协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如智慧供应链标准促进企业间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

三、智能制造标准研制的原则与方法

(一)研制原则

1. 科学性。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运用科学方法制定,确保内容科学合理、技术指标准确。

2. 实用性。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运营需求,标准条款可操作、易实施,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前瞻性。关注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预留发展空间,使标准在较长时间保持有效和引领作用。

4. 开放性。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和经验,兼容不同技术和产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5. 协同性。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共同研制,协调各方利益和需求 。

(二)研制方法

1. 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行业现状、技术水平、企业需求、存在问题等,为标准制定提供依据。如调研企业智能制造实践中的痛点和需求。

2. 实验验证。对关键技术指标和方法进行实验验证,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如测试智能装备性能指标。

3. 专家咨询。邀请行业专家对标准草案进行评审和咨询,充分利用专家知识和经验,提高标准质量。

4. 试点应用。在部分企业或项目进行试点应用,检验标准可行性和有效性,根据反馈修改完善。

5. 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国际接轨,吸收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我国标准国际影响力 。

四、智能制造标准重点领域

(一)智能装备标准。涵盖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的设计、制造、性能、安全、互联互通等标准。如规定工业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负载能力等性能指标;制定智能装备通信接口和协议标准,实现设备间数据交互。

(二)工业软件标准。涉及研发设计类(CAD、CAE等)、生产管理类(ERP、MES等)、运维服务类软件标准。包括软件功能、接口、数据格式、质量等方面规范,如统一研发设计软件数据交换格式,方便数据共享。

(三)智能工厂标准。包括智能工厂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管理、评价等标准。对工厂布局、物流配送、生产调度、能源管理等进行规范,如制定智能工厂能源管理标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智能赋能技术标准。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制造领域应用标准。如人工智能工业应用中数据标注、模型训练、算法评估标准;物联网设备接入、数据传输与处理标准。

五、标准研制的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组成的智能制造标准研制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组建专业标准研制工作组,负责具体标准起草、修订;明确各参与方职责和分工,协同推进。

 (二)实施步骤

1. 规划立项。开展需求调研分析,制定标准研制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重点研制项目,进行立项审批。

2. 起草编制。研制工作组开展调查研究、实验验证,起草标准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

3. 审查发布。组织专家对标准草案进行审查,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形成报批稿,按程序审批发布。

4. 宣贯推广。通过培训、研讨会、示范项目等方式宣传贯彻标准,推动企业应用;建立标准实施监督机制,确保有效执行 。

六、智能制造标准研制的意义与价值

(一)对企业的价值

1. 提高生产效率。依据标准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设备互联互通和协同作业,减少生产环节延误和浪费。

2. 提升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产品设计、生产、检测等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3. 降低成本。标准化生产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库存积压和废品率;依据标准选择设备和软件,降低采购和集成成本。

4. 促进创新。标准提供创新方向和平台,企业在遵循标准基础上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

(二)对产业的意义

1. 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高产业附加值。

2. 增强产业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协同创新、协同生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3. 推动产业国际化。与国际标准接轨,突破贸易技术壁垒,促进产品和技术出口,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地位 。

标准业务相关业务请联系

标准部副部长梁溢维 15767439960

标准化工程师郑美惠 1782072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