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标准信息】破解!国际标准制定参与问题
来源:学习标准化 | 作者:学习标准化 | 发布时间: 2024-11-20 | 82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背景情况

2015年10月,我国发布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标准化对于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双、多边务实合作,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能否掌握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已成为衡量一国实力的重要指标。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例,它作为国际标准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织,制定的2万多个标准已经被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截至目前,中国共承担了ISO的50个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参与了626个ISO技术机构的活动,占所有技术机构的89%(如图17)。然而,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虽已取得长足发展,却与美、德、英、法、日本等国家存在差距。我国GDP总量2015年居世界第二,国际标准化参与度却名列第六,与GDP总量居世界第四、国际标准化参与度位列第一的德国形成鲜明反差。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水平低会影响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经营与发展。此外,对国外规范和标准不熟悉,对外投资项目实施和投标报价便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再者,全球并没有硬性要求采用某一种标准,多使用才能成为“国际标准”,我国的一些装备制造技术十分先进,若不研究制定我国的标准并使之“走出去”,便会在海外投资中处于被动局面。

二、原因分析

人才、技术、资金不充足,标准内容和翻译有缺陷。

首先,中国标准研究人才缺乏,经费投入不足。我国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基础薄弱,培养成本高、周期长,缺乏培育研究标准化人才的机制,无法建立梯队式互相衔接的标准化人才体系。因此无论从素质还是数量上,都难以满足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需求。一方面我国在标准研究工作中,对于标准的“走出去”、拓展“国际化”的研究不足;另一方面,财政部标准补助经费与标准编制实际所需经费仍有较大差距。

其次,中国部分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不完备。部分标准中存在对同一标准化对象的技术要求参数设定不一致的情形。另外,一些属于导则、指南、手册、参考资料的内容也混杂在强制性标准中,增加了标准编制工作和执行实施的难度。

再次,中国部分标准缺乏完善的外文译本。我国部分标准的术语及其解释与国际不接轨,再加上我国从事标准中外文互译的专业人才不足,标准翻译外文版规范性不足,由此我国部分标准在国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因此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的规范性则成为实现中国标准国际化的必要任务之一

三、对策建议

(一)企业:纵深标准制定、翻译和对比验证,落实应用示范
继续制定并修订既有标准,同时扩大行业间技术交流,建立产业联盟标准。立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制定并修订产品标准,建立有效的标准体系。同时,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此外,企业间通过技术交流建立产业标准联盟,实现企业间的技术共享,实现效率化的合作共赢。由此推动行业技术发展,引领行业标准制定步伐。提高中英标准互译的专业化,做好中外标准的对比验证,实现中国标准的主要条项与欧美日相关标准的对比。企业可以借助专业标准翻译机构,从而确保标准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化;在标准对比验证的过程中,企业要与国外的商会、业主以及相关组织积极交流,讨论并判断标准的国别可比性,选出具体的对比项。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加欧洲、美国或日本等发达国家发起的技术标准化活动。制定实施标准的应用示范,进一步加强对标准推广应用模式的研究。在标准投入应用层面,企业应制定详细的标准示范,在海外建设产品标准示范基地或示范工程,以“体验式”营销模式为主导,展示产品标准化成果。同时,也可通过产品捐赠的方式,将自身的产品标准向国外推广,增加外国企业对中国标准和产品质量的了解。

(二)政府:注重人才经费支持,完善翻译机制,推广中国标准
第一,加大中国标准“走出去”的人才和经费支持力度。大力开展标准化教育,抓紧培养、引进熟悉国际标准模式的高端人才。建立可持续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一批懂标准、会管理、善运作且外语能力强的国际复合型人才。同时多渠道标准化经费支撑,在合理增加经费渠道的同时,确保专款专用,确保经费使用的透明、公正、高效。

第二,扩大国际交流,建立标准化组织及研究机构,完善标准翻译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提案,主持起草国际标准的活动,参加ISO、IEC、ITU等国际化组织相关会议,从而组织系统的标准专业翻译工作。通过国家对标准的翻译出版以及发布,使中国标准尽快“走出去”被国际认可,成为国际标准。
最后,推广涉外项目,带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利用“一带一路”契机,全面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标准化方面的双多边务实合作和互联互通。在援外项目以及公路、铁路等对外投资、海外工程承包、对外援建中推广和运用中国标准,特别是我国具有特色优势的领域中,政府应牵头向外方推荐采用中国标准、按照中国标准设计、施工,或通过重大装备出口、服务等带动中国标准“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