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重镇武汉是近代中国纺织工业化的重要开端,武汉建有华中地区最大的炼油化工生产基地,武汉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
积淀深厚,又不断出新。在百年企业裕大华,其与武汉纺织大学联合攻关的智能配棉系统,能利用智能化手段选择“配方”;在中韩石化,经过智能化处理后的数据会“说话”,能实时告知管理者生产情况;在百威武汉啤酒的智能工厂,人工智能助力酿造工艺流程,通过云端AI模型训练,把不可捉摸的“口感”越练越准,提质降本。
武汉近日印发的《武汉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遴选中小企业开展转型试点的范围,从光通信及激光设备、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4个试点行业扩面至石油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和纺织服装4个推广行业。
“传统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最近一次采访时说,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让新质生产力不断伴随新兴产业涌现,把未来产业不断转化为新兴产业,同时也让传统产业焕发新质生产力的青春。
武汉在全国较早开展“工业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如今又成为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武汉这座工业重镇如何转、如何改?
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具体提到,“支持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及应用”“推动通用大模型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应用,面向特定场景开发轻量化工业模型”,并立下目标,到2027年,在制造业领域建成100个人工智能示范场景。
据了解,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等,都位列武汉刚确定的13个武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
以“数智”勾连武汉制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隔空“握手”。就在今年,武汉遴选出首批19个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典型应用案例,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等领域的融合应用,不少在全国也属引领。下一步,武汉还将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典型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