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各地正按照市场监管总局统一部署,深入推进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地方标准清理废止工作,形成了某些自媒体所谓的“废止潮”,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地方标准清理废止工作?如何应对?应对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第三方服务机构如何把握挑战和机遇,本文进行系统分析,供广大标准化工作者参阅。
一、正确看待地方标准废止潮
地方标准清理废止工作全面推进的核心动因,源自国家深化标准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的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明确要求压减存量标准、优化标准体系结构,推动地方标准向国家标准、团体标准转化 。这一改革既是破除区域间标准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通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决策的具体实践。
从标准体系自身发展规律看,地方标准在长期运行中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地方标准存在技术指标滞后于产业升级需求、与现行国家标准重复冲突等现象,如一些农业领域通用技术标准,因技术迭代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同时,个别地方标准存在利用技术要求设置隐性市场壁垒的情况,违反《标准化法》关于禁止妨碍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的规定 ,成为改革重点清理对象。
二、科学应对地方标准废止潮
(一)全面自查标准合规性。开展标准体系诊断是应对清理工作的基础环节。各单位应依据《地方标准制定负面清单(试行)》,重点核查标准是否涉及一般工业产品技术要求、评分评级类内容,以及是否存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技术指标冲突的情况。对于已立项未发布的标准项目,需对照负面清单重新评估必要性,对属于禁止类别的项目及时终止或转化 。
(二)分类处理存量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标准,应采取差异化处置策略。对于技术指标低于强制性国标的标准,需立即启动修订程序;对于已被国家标准覆盖的重复标准,可申请废止并转为推荐性国标引用;对于涉及地域保护条款的标准,要彻底删除限制市场竞争的内容 。在清理过程中,需同步建立标准废止过渡期制度,为企业调整生产流程、更新技术文件预留合理时间。
(三)强化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从立项到废止的闭环管理机制是提升标准质量的关键。
在立项环节,严格执行《地方标准制定负面清单》。在标准实施阶段,建立动态跟踪机制,通过实地调研、企业座谈等方式收集实施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标准应用中的问题 。
三、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指南
(一)建立内部标准管理机制。企事业单位应设立标准化工作专班,明确专人负责标准清理工作。重点梳理本单位执行的地方标准清单,对照废止目录逐一核查标准有效性。对于被废止的标准,需立即停止使用并更新相关技术文件,避免因标准失效导致的合规风险。
(二)主动参与标准转化工作。在标准废止过渡期内,企事业单位可通过两种路径实现标准衔接:一是将地方标准转化为企业标准,结合自身技术优势细化指标要求;二是积极参与团体标准制定,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形成更具市场适应性的技术规范。同时,要密切关注国家标准制修订动态,及时采用更高层级标准替代废止的地方标准。
(三)加强标准化能力建设。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引入标准化管理系统等方式,提升全员标准化意识和实操能力。重点深入学习《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关于标准制定程序、复审周期等规定,确保内部标准管理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建议定期组织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优化生产流程、改进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
四、第三方服务机构业务突破点
(一)构建标准清理废止技术支撑体系。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应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标准合规性审查、替代方案制定等一站式服务。可开发标准比对分析工具,通过大数据技术快速识别标准间的重复冲突内容。同时,针对废止标准涉及的技术领域,编制《标准转化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帮助企业实现平稳过渡。
(二)创新构建标准化服务模式。探索建立标准+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标准信息查询、在线培训、实施监测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全天候服务支持。在标准复审环节,可引入专家咨询机制,通过线上评审、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标准清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
(三)强化政策解读与培训。定期组织标准化政策宣讲会,重点解读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地方标准改革的最新要求,帮助用户准确把握政策导向。针对不同行业特点,设计个性化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标准制定流程、知识产权保护等核心议题,切实提升用户标准化管理水平。
地方标准清理废止工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需要各方协同发力。企事业单位应主动适应改革要求,通过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标准化能力建设实现转型升级;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标准体系优化提供专业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在改革浪潮中把握发展机遇,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贡献力量。
标准业务相关业务请联系
标准部副部长梁溢维 15767439960
标准化工程师郑美惠 1782072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