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算力已然成为驱动科技进步的核心引擎。当这一关键“燃料”被少数巨头牢牢攥在手里,共绩科技却另辟蹊径 —— 通过整合千家万户的闲时算力资源,构建普惠化的算力共享生态。作为弹性算力先锋企业,共绩科技于2025年7月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的专题采访,并即将参展8月27日至29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的2025 AGIC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暨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博览会,展示领先的算力调度与分布式计算方案。
央视专访背后的创新力量
此前,共绩科技 CEO 付智作为 00 后创业者代表,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面对镜头,付智真挚回应:“我希望未来每个人都可以平等拥有 AI算力的权利。” 这次专访也让更多人关注到这家专注于算力普惠的创新企业。
共绩科技成立于2023年,核心创始团队源自清华大学。公司以“弹性算力普惠”为核心使命,专注构建“算力+能源”融合的智能调度网络,致力于打造平价、可靠、绿色的AI算力基础设施。自成立以来,共绩科技已经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融资,奇绩创坛、水木创投等机构的加持,让共绩团队更有底气向前奔跑。与此同时,共绩科技屡获重要荣誉: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球亚军、亚洲绿色能源创新挑战赛冠军、工信部 "算力之星" 等,并作为青年创新创业代表受到总书记回信勉励,更让团队坚信:“做有社会价值的技术,总会被看见。”
共绩科技目前已落地深圳,积极融入大湾区这一充满活力与开放精神的创新热土,深度参与区域协同与产业联动,汲取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动能。
破解行业“不可能三角”,做真正被需要的技术
在AI算力领域,长期存在着一个“不可能三角”——弹性、低价、稳定,这三者似乎永远无法兼得。传统云厂商多为整租模式,难以满足短期临时的算力需求,中小企业存在大量弹性 AI 推理算力需求却受限于高昂成本,与此同时全球每天 67% 的算力资源在闲置中浪费。
共绩科技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行业痛点,独创“电网式算力调度网络”,通过数据驱动的供需时序匹配算法,让分布在全球数十万台计算设备——从智算中心的冗余节点到网吧的闲置电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跨网络、跨系统设备的无缝接入,将闲时算力的稳定性提升至 99.99%以上,让分散的“算力孤岛”变成了稳定可靠的“资源海洋”,让用户获得了弹性、低价、稳定的算力服务,成功打破了这一行业不可能三角。
针对AI推理场景,共绩科技推出的Serverless GPU平台,集成弹性部署、裸金属服务器及共绩算力云主机等多产品矩阵,更是将“易用性”与“高性价比”做到了极致。平台支持 Docker 容器化部署、云端开发调试和浏览器即开即用,预装PyTorch、ComfyUI等主流环境,兼容Qwen、FLUX等模型,提供共享存储和S3加速功能,让用户享受零运维、开箱即用的极简体验。目前已深度服务面壁智能、VAST、清华大学、中国移动等90余家头部企业及科研机构,助力客户降本超50%。
此外,基于分散算力调度能力,共绩科技率先提出“以算代储”的算电协同落地方案,通过任务分发代替电力传输,有效促进微网场景下新能源的就地消纳,并大幅降低计算的边际成本。目前,团队已签约承建青海省、河北省的智能绿色算力调度平台,致力于最大化每度电产生的计算价值,为‘双碳’目标贡献青年科技力量,这也是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实践之一。
共绩科技始终秉持“科技向善”的初心,在商业价值之外更注重社会价值:在清华大学的AI课堂上,为学生们提供免费的算力进行大模型实验;在开发者社区里,向科研工作者开放申请,提供单人最高1500元的算力支持;在AdventureX黑客松上,为800+参赛选手提供免费算力支持,让那些可能改变世界的奇思妙想不至于困于算力资源,让每个有想法的人都能公平地站在创新的起跑线上。
共绩的锐气与底蕴,源于创始团队的硬核实力:创始人付智,清华大学光储直柔实验室博士,师从江亿院士,在光储直柔领域发表4篇SCI论文的同时,带领团队攻克超大规模资源调配算法;技术合伙人许钟子珩,清华大学本博连读,师从长江学者吴子牛教授,具备机械系与计算机系复合学科背景,在短时间内独立攻克领域内关键卡脖子技术难题,为调度算法奠定坚实理论基础。产品合伙人黄力昂,清华大学量子计算博士,师从段路明院士。曾率队夺得亚洲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20-21)最高奖First Prize,兼具深厚技术功底与卓越产品架构思维......这群来自顶尖学府的年轻人正一起努力,把技术突破转化为推动算力普惠落地的实际动力。
“我们不需要去超谁,而是要创造真正有影响力的事情。”这是付智在央视采访中掷地有声的宣言,也是共绩科技始终坚守的初心与信念。未来,共绩科技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优化技术和产品,致力于打破算力资源壁垒,让更多个人和企业享受到平价、可靠的AI算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