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产业资讯】《赢在AI+》带你寻找中国AI的下一条小龙!
来源: | 作者:AI 生 | 发布时间: 2025-05-09 | 15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AI的下一条小龙在哪里?为未来企业寻找企业的未来。5月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推出的大型纪实创投节目《赢在AI+》重磅开播,在社交平台引发热烈反响。截至5月3日,节目共揽获全网53个热搜热榜,累计登杭州同城榜16次;节目主话题及衍生话题阅读量累计超7000万,话题#解锁中国AI的高光瞬间#包揽微博热搜主榜最高第10位;全网视频播放量累计近8000万次,其中首期播放量累计突破1000万次。


首期节目以“机器革命”为主题,10位AI创想者携新技术、新产品逐一亮相,生动展示中国AI最新发展成果,让观众看到AI赋能千行百业的无限可能:“节目用专业视角呈现中国AI产业突破封锁、培育新动能。”“原来AI探索之路藏着这么多热血与坚持!”


图片


10位AI创想者在院士专家、行业领袖、知名投资人、投资机构代表、全国AI爱好者的共同见证下,娓娓道来创业历程,也尽情畅谈前沿趋势,探索中国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正在发生,让我们共同回顾节目首场AI之旅,感受硬核科技背后的人文力量↓


图片



凭实力而来

携底蕴而至

“中国力量”强势崛起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在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版图上,中国青年科技力量正以厚积薄发的技术底蕴和锐意进取的创新姿态,构筑起令人瞩目的竞争优势。


·哈尔滨西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张扬:伺服驱动器展现小设备中蕴藏的大能量。


或灵动,或稳健……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如何做到像人类一样灵活自如?答案就在一块小小的伺服驱动器。


它们如同机器人的动力肌肉,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精准的运动控制。AI创想者张扬领衔西恩科技依赖20多年的技术积累,成功研发出百分百国产化、百分百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功率密度伺服驱动器,申请了32项专利,打破国外品牌在此领域近20年的垄断。


·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刘松涛:让中国的铁臂服务于千行百业。


临近硕士毕业时,导师一句“要不要创立公司,把国产机器人推向市场?”点燃了AI创想者刘松涛的创业火种。哪怕创业之初,工业机器人市场几乎被进口品牌垄断,客户对国产品牌充满质疑,他心里的火种也不曾熄灭。为解决信任危机,刘松涛和团队深入现场了解需求,数年披星戴月,终于研发出专属的AI高速运控系统,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百款高速工业机器人。无论是从速度、精度、负载等关键性能指标上,还是从耐久性与可靠性上,他们打造出的“中国铁臂”都可以与国际品牌正面竞争。


·天津朗誉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任志勇:AI不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人类想象力的革命。


你能想象长得像大箱子的它,其实是个机器人吗?这个大块头就是AI创想者任志勇口中的AGV重载机器人。它是妥妥的“大力士”,能轻松搬动600吨重物,是重载机器人世界纪录的保持者,遥遥领先第二名约400吨!大块头的它也有大智慧,能自主导航、避障、优化数据,在实时分析数据的同时,调整运行策略,甚至在复杂的场景中也能实现多机协同运动。


以自主创新为矛,以核心技术为盾,中国科技企业用实实在在的突破向世界证明:我们不仅能打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更能以原创性的“中国方案”重新定义行业标准,为全球产业升级贡献东方智慧。


从工具到伙伴

探索人机共生的边界

在充满无限可能的AI热土上,敢闯敢拼的年轻开拓者们正赋予机器人智慧与温度,让这些“超级队友”真正成为人类探索未来的最佳伙伴。


·最终序列(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殷晓晗:空间智能不是选择题,而是产业升级的必答题。


当传统机器人仍受制于定位信号和预设行动路径时,AI创想者殷晓晗为具身智能打造的空间智能多模态Awesome AI让机器人睁开“空间之眼”,在复杂环境中自主理解物理世界。他表示:“我们更加注重于推理识别预判的能力研究,希望AI可以有想象力。”


·跨维(深圳)智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吴迪:对人类来说,这是本能;对机器人来说,这是技术的高峰。


人类轻而易举就可以接住抛起的苹果,但对机器人而言,这却是一项艰巨挑战。AI创想者吴迪正致力于为机器人打造完整的空间智能,让机器人实现从“看到”到“思考”再到“行动”的完整闭环,成为人类值得信赖的智能伙伴。


“夕阳红”的沉稳

“旭日升”的朝气

60岁创业者获全场点赞

创新之路,从不存在墨守成规的成功,唯有突破边界才能开辟新天地。科技强国的漫漫征途上,既有新生代创业者锐意进取的蓬勃朝气,也有资深开拓者厚积薄发的从容智慧。


·彼合彼方机器人(天津)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明路:为人所不能为,为人所不善为,为人所不宜为,为人所不愿为。


人到60岁,意味着什么?对于AI创想者张明路来说,60岁正是闯的年纪。执教30余年,这一次,他转换身份,在《赢在AI+》节目中迎来自己的第一次创业“答辩”,让观众感受到“夕阳红”的沉稳,“旭日升”的朝气。


“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的使命感,驱使着这位60后创业者带着不输年轻人的闯劲再次启程。眼下,张明路已经带领团队开发出20余款可以替代工人从事危险作业的特种机器人。这群高危场景的“特种兵”走得直、行得稳、定得准,既包括面向石化、船舶、风电、核电等高危极限作业领域的专业型号,也涵盖多领域极限作业场景的通用机型,正以科技之力守护生产安全。


·酷牛创新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蒋奇军:农业不是历史的尘埃,而是未来的代码。


外公外婆的农田,给出生于四川小城的蒋奇军带来美好的儿时回忆,然而传统农业的艰辛,却也让他陷入沉思:农业可不可以更轻松高效?


一次海外深造的经历,让蒋奇军的疑惑有了答案:智慧农业不是用蛮力去征服土地,而是用科技去跟土地对话。于是,他毅然回国,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农业不只有辛勤的汗水,更有智慧的闪光。如今,他与团队打造的多功能智能农业机器人覆盖耕、种、管、收等方面,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真正做到了“解放人,也解放牛”。


·睿尔曼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郑随兵:今天,人类的双手将再一次被解放。


智能科技何以走进“寻常百姓家”?AI创想者郑随兵说:“它们应适应人类工作生活的环境,而不是人去适应机器人的环境。”在这一理念下,郑随兵照着自己手臂的长短、粗细、灵活度、自由度、负载能力来设计机械臂,真正做到让机械臂也可以像人手一样抓取和操纵物体。目前,睿尔曼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新零售、新餐饮、商业服务、智能巡检、医疗健康等领域。“人能干,它能干”,郑随兵蓝图中的智能机器人将帮助人类开启前所未有的生活图景。


用代码重组生产关系,让算法浸润人间烟火。AI延伸了人类能力的边界,重塑人们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它让冷硬的数字技术承载起温暖的生活智慧,最终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的和谐共生。


图片


AI赋予机器人“大脑”,精密制造赋予“筋骨”,而人机关系决定了它们的灵魂温度。《赢在AI+》节目中,还有正在把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带向世界的AI创想者王少飞、专注机器人领域20年的AI创想者张伟民。对于网友“一户一机器人”的期待,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也在节目中给予积极预测:“在2025年年底,相对比较通用的人形机器人AI模型,真的有可能诞生。”


图片


紧扣时代脉搏,践行“人工智能+”行动,《赢在AI+》邀你继续见证“潜龙出渊”,探寻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


来源: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