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外竞相布局未来产业之际,近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之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简称赛迪研究院)发布了《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
赛迪智库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蒲松涛指出,2025年未来产业十大赛道将集中于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新型储能(固态电池等)、低空经济/通用航空、清洁氢、算力芯片、细胞与基因治疗、元宇宙等十大领域。
《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分析了全球和我国通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核心技术迭代演进方向、融合应用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演变,提出了产业发展路径,并指出了面临的重大挑战。
发展现状:全球大模型市场规模预计到2032年达840.1亿美元,各国政府重视人工智能大模型。我国2024年AI大模型市场规模165亿元,预计2028年达624亿元,政策颁布密集。
核心技术迭代演进:计算硬件向高效能、低功耗和绿色化发展;数据质量提升,模型在规模与效率间平衡;联邦学习算法优化,认知架构与类脑智能模拟发展,智能体决策和学习机制变革。
融合应用发展趋势:AI与工业制造、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教学、交通运输、政务服务等领域融合,推动各行业智能化升级、创新发展。
竞争格局演变:技术竞争向多元综合能力跃升;企业竞争呈现初创企业与科技巨头同台竞争态势;商业模式开源与闭源模型并存;国际竞争合作并存。
产业发展路径:政策引领,引导资源聚焦、激励创新;场景牵引,技术与应用相互驱动;区域协同,整合资源、突破发展、合作互补;国际合作,交流技术、制定标准、协同产业生态。
重大挑战:大模型技术在数据、算法、算力领域存在瓶颈;伦理安全面临数据安全、伦理道德、责任归属等问题;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人工智能是重中之重
从报告中发布的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在未来产业的布局来看,人工智能是上述四国都在重点布局的赛道,量子科技有三个国家在重点布局。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制造业“主战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领域。
据麦肯锡预测,2030年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25.6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前全球GDP总量的8%;GVR预计,2023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1%。
在人工智能赛道,北京拥有众多的大模型创新主体,有超过120家大模型相关创新主体,居全国首位。
目前,北京正持续支持大模型前沿研究及应用发展,推动大模型深度赋能重点行业关键生产环节,力争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辐射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算力芯片显著提升了人工智能的效率和灵活性,其产品包括GPU、TPU、NPU、ASIC、FPGA等架构。从该赛道的市场情况来看,全球算力芯片市场正步入高速增长期。据海外权威机构预测,2024年至2029年全球AI芯片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20.4%。
2030年美、欧、中市场份额将占全球清洁氢生产的80%
据蒲松涛介绍,在商业航天赛道,主要企业有SpaceX、长光卫星、银河航天等,北京市正在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
在新型储能(固态电池等)赛道,呈现全球广泛部署、技术各有所长,市场规模稳步提升、新增装机创历史新高,锂离子电池为主流、多种技术同发展的行业格局。
截至2023年底,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91.3GW,同比增长近两倍,其中锂离子电池装机占据主导地位。
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达到78.3GW,功率和能量规模分别同比增长126.5%、147.5%。
在清洁氢赛道,彭博全球环境基金(BNEF)最新数据显示,到2030年,美国、欧洲和中国将占据全球清洁氢生产的80%市场份额。国际能源署在其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氢能源市场的报告中预测,中国在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绿氢的电解槽装机容量方面,将占全球近七成的份额,市场潜力可期。
在元宇宙赛道,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美国硅谷在元宇宙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