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当AI赋能大健康产业,想象空间有多大?
来源: | 作者:AI小秘书 | 发布时间: 2025-01-08 | 189 次浏览 | 分享到:


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及区块链等尖端技术的兴起,正在大健康产业的多个方面引发深远的变革。无论是医疗诊断、健康管理,还是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方案,科技的助力正推动大健康产业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8月24日,学院与第一财经携手,“复旦管理大视野论坛”走进大湾区,邀请专家学者、科创企业家们围绕“向新而生 科技赋能大健康产业”主题,探讨科技如何赋能大健康产业,共同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01

聚焦生命科学创新

让精准医学造福更多人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执行院长,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林鑫华,围绕精准医学的发展创新,介绍了精准医学的价值,以及AI技术对精准医学发展的推动:

创新是生命科学的核心特征。人的寿命、器官衰老如何修复等,都是当代自然科学专业的核心问题。生命科学与别的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干细胞与类器官、脑科学、环境、农业生态和生物学等。因此,生命科学也是创新与技术相结合的典范。


精准医学是利用生命科学的实验数据,针对疾病病因的复杂性,综合考虑个体生物特征、环境、生活方式进行精确分类,制定有效的健康干预和治疗策略的医疗模式。主要包含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精准预防三个核心部分。


类器官是精准医学的重大技术发现。取一部分人体组织,并通过基因编辑做成与人体内器官类同的细胞组织,类器官就成为了生物医学研究很好的体外模型。这样一来,临床试验就可以直接从病人体内取样,利用模型进行药物开发和疾病诊治的开拓,为未来的创新打下很好的基础。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以及精准医学产业都将迎来重大机遇和变革。


目前AI技术在影像诊断方面的应用已经达到先进程度,可以辅助医生看诊,也能够和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问答。长期来看,AI技术也将对精准用药和精准预防产生深远影响。

02


AI技术重塑健康管理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助理教授李文文,分享了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一些思考:

从管理视角看医疗健康,核心在于需求分析。未来的医疗服务要求我们从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即从面向个体转向面向群体,思考如何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


这一转变带来了新需求和新挑战。个体层面,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追求更优质、高效、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组织层面,医疗机构和企业面临如何高效处理、分析丰富多样的医疗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问题。


幸运的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其中,“数智健康”作为新兴概念,强调数字化和智能化协同推进大健康,基于大量医疗健康数据,如临床数据、健康档案数据、智能硬件数据等,结合AI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数字化平台等,以实现医疗健康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然而,AI+医疗在商业化落地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临床应用中,患者和医生对AI的信任问题、监管问题、伦理问题等层出不穷。如何有效匹配技术和健康管理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技术特征,并探讨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生成式AI作为当前热点技术,主要应用于自然语言生成方面,如医疗问诊等。然而,与真实医生的回答相比,AI的回答仍需提升。因此,如何提升大模型的能力,更好地对齐用户需求,成为技术方面的关键问题。

03


科技创新引领大健康产业转型发展

东方富海合伙人陈华伟,展望了大健康产业未来的创新与投资前景:

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可持续创新。从大健康产业的创新主体来看,60%-70%的创新来自临床一线,医生与医疗机构作为创新链条上的核心,贯穿从创意萌芽、研发探索到临床验证的全过程。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创新医疗器械和创新药这三个领域成为投资界的热点。在医疗器械创新领域,我们尤为关注那些在全球范围内理念与技术均领先的源头创新,另外也关注能否基于现有产品进行优化,以适应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


至于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创新与国际化被视为未来的双重趋势。近年来,中国在创新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得益于生物技术的不断迭代与进步,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技术正持续推动变革。其中,抗体药物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速度、广度与深度的比拼尤为激烈,尤其是速度,成为了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04


AI技术渗透大健康领域各个环节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AI为医疗产业带来的每一项新技术都在拓展生物医药的医疗边界。AI到底如何赋能大健康产业?面临什么挑战?在第一轮圆桌环节,嘉宾们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希格生科(深圳)副总裁卓鉥:

生物医药当前面临诸多挑战,而AI技术的融入正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实际药物开发项目中,AI的应用带来了显著成果。据初步估计,AI的应用能够节省30%-40%的药物研发成本,并将研发周期缩短至少一半。


总体来看,目前AI在制药领域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整个行业,包括从基础研发、临床前药物筛选,到临床实验,甚至医疗端个性化的治疗,AI都才开始在这些环节中应用,都还需要时间不断发展成熟。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助理教授李文文:

目前,AI正应用于医疗产业各个环节,如何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是当前面临的较大挑战。一方面,医疗健康领域的数据采集非常困难,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数据并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另一方面,生成式AI的训练和应用需要极大的数据量,这就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其次,医疗健康领域的特殊性也带来了更多挑战。涉及到的伦理、安全与隐私等问题,使得技术落地面临限制。因此,在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的技术应用时,必须优先考虑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以及患者权益的保障。


方舟健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项目学生谢方敏:

互联网慢病管理中,AI技术正逐步渗透并优化各个环节,提升整体效率。比如在医生和患者的智能匹配环节,借助AI技术,患者能更精准地找到对症专家,同时,专家也能高效地接触到所需要的疑难病例。


问诊和开处方环节中,AI作为医生的“智能副手”,面对非实时问诊的需求,能够生成初步回复,经专家审核后发出,医生会参考AI内容进行诊断,快速完成处方制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之后的送药上门、患者用药后的科普教育、用药提醒环节作为服务链的延伸,也融入了AI技术的探索。


05


脑机接口加速“接入”现实生活

脑机接口作为一种连接大脑和外部的设备,目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开始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医疗、娱乐、工业、教育等多个领域。在第二轮圆桌环节,嘉宾们共同探讨了中国脑机接口发展产业发展现状、核心优势以及未来的商业化模式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治国:

脑机接口,自上世纪60年代就被提出以来,其核心在于构建大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实现大脑信号的解码,以驱动外部机器设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机接口的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扩展。传统上,脑机接口主要分为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两大类,近年来,又出现了半侵入式的新概念。


总体来看,不同类型的脑机接口在技术要求、风险程度及应用场景上各有差异,共同推动着这一领域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



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长聘副教授梁臻:

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拥有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庞大的市场与丰富的临床资源为脑机接口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其次,中国完善的产业链降低了脑机接口的试错成本。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制造,再到市场推广,中国的产业链条紧密相连,高效运作。


最后,中国举全国之力,汇聚了众多优秀的脑机接口相关人才。通过集中精力与资源,中国有望在脑机接口领域实现技术的弯道超车,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平台。



深圳朋睿脑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贺超:

在脑机接口技术的市场化进程中,精准把握用户刚需并激发购买意愿是脑机接口商业化成功的关键。脑机接口在康复运动、情绪感知、情感交互及人机交互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要实现商业化,必须聚焦于具有明确买单痛点的细分领域。


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彻底改变人类与万物的交互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商业化前景。未来,脑机接口有望成为连接人与万物的桥梁,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世界进行互动,从而开启一个全新的商业化时代。


相融资本创始合伙人、总经理,复旦大学EMBA项目学生曾宇:

从资本的角度出发,脑机接口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商业化价值。当前,根据公开报告预测,全球脑机接口市场估计每年约有三十多亿美元的空间,且有望在未来5年扩展到一百多亿美元的市场空间。


资本在脑机接口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该领域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需要耐心资本的持续支持。同时,资本也应带有温度,科技助残是个值得探索的主题,重点关注满足残疾人群体需求的脑机接口产品,同时资本亦可积极走入科研院校,促进脑机接口领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