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产业要闻】张钹院士:关于人工智能的两条路径
来源: | 作者:AI 生 | 发布时间: 2024-12-10 | 310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片

张钹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算机应用专家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国人工智能第一人






#人工智能的两条路径


迄今为止,全世界对于“什么是智能”尚无统一认识,但经过多年的探索,人工智能已然走出了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行为主义学派,另一条道路是内在主义学派。


其中,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智能”与“智能的行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智能”在我们大脑里,人类至今仍对其知之甚少;“智能的行为”则是智能的外部表现,可以进行观察和模拟。因此,行为主义学派人工智能追求的目标是机器行为与人类行为的相似性,而非内部工作原理的一致性。目前人工智能的主流是机器智能,这种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智能只存在行为相似,并非完全一致。内在主义学派主张必须用机器模拟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即类脑计算。这两个学派按照不同的思路对人工智能进行探索,前者主张除人类这条道路外,机器或其他方法也可以走出一条智能道路;后者主张走向智能道路只能依靠人类。目前这两种思路都处于探索阶段。


人类对人工智能道路的探索始于1956年。当时在美国召开了人工智能研讨会,来自数学、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经济学和哲学等不同领域的10位专家经过八周的讨论定义了人工智能。他们主张通过符号推理、符号表示来做一个能像人那样思考的机器。在这次会议上,纽维尔(Newell)和西蒙(Simon)演示了一个名为“逻辑学家”的程序。该程序用机器证明了数学原理第二章中的部分原理,数学定理证明与推理相似,这表明机器能做类似推理的工作。最终,“人工智能”在这个会议上获得了定义。


197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教研组,这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智能教学与科研机构。教研组有三十余位教师参与,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自动控制领域,而非人工智能。1978年,教研组招收了第一批硕士生,1985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生,已能够开展一些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教学工作,但科研工作进展不大。1982年至1984年,教研组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了西南、东北等地大量研究所及工厂。结合所见所闻,教研组确定了以智能机器人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1985年清华大学建立智能机器人实验室,1986年国家设立“863”发展计划,该计划将智能机器人作为一个主题。清华大学参加了第一届智能机器人主题的“863”高技术研究,从第一届到第四届均作为专家单位参加委员会。到了第五届,清华大学成为开展智能机器人研究的组长单位,1997年,成为空间机器人研究的组长单位。“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87年开始筹建,1990年正式成立。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相关研究得以开展。当时首先建立了两个理论。一是问题求解的商空间理论和粒计算理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2005年,清华大学发起、组织了国际粒计算会议,每年一次,延续至今。二是在人工神经网络方面做了很多早期工作。

来源 |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社